熟读中国文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有经典流传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便俘获了众多读者的心。

在这部名著中,笔者通过言语的描写,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起来,向世人展示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毫不夸张地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即便是放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游记》也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但从大文豪鲁迅的这段评价来看,正是书中运用讽刺揶揄的描写手法,才使得这本著作长盛不衰。

作为一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佳作,《西游记》被各国编剧操刀,打造出了一部又一部别样的影视作品。现如今,中国孩子的童年里都少不了《西游记》的身影,哪怕是到了成年人的世界,《西游记》也是被搬上了大银幕,以此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其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便是,央视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杨洁执导,六小龄童、徐少华、迟重瑞、汪粤、马德华、闫怀礼等主演,讲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师傅玄奘去西天取经。据有关数据显示,这部电视剧自开播以后,大约有多次的重播经历,是一部被公认无法超越的经典影视作品。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经典作品,在寒暑假被重播多次,从始至终也没人发现其中的一个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被一名就读于杭州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小学生发现了。专家得知后表示不能怪吴承恩,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是一般人都想不到!

这个小孩,名叫马思齐,外表十分文静,平时就喜欢看《西游记》。自幼儿园开始,便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其母亲注重培养她的阅读能力,每天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陪她读书。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马思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她开始阅读《西游记》。因为书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再加上年幼的缘故,在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她便会翻阅其他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读了七八遍,马思齐才理解了书中所描写的故事。

在基本读懂之后,她发现了书中的一个漏洞,这便是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一路向西,历经千山万水到达西域取得真经,在取经路上每到吃饭的时候,上的菜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江淮美食。

大家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各地的口味也是不尽相同,更别说是西域了,但为何唐僧师徒四人的斋饭中,基本上都是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药、黄精……

马思齐抛出这个观点后,立马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时间便上了热搜。就连研究《西游记》的专家也无法反驳,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思维甚是严谨,值得大家学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现了如此重大的“纰漏”呢?

原来,在写《西游记》的时候,吴承恩已经是一名50岁左右的老者了。他原本是一位博览群书、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的文人,但奈何仕途不顺,在看透了官场生活,晚年便辞官回乡,回到了家乡淮安开始着力撰写这部借用各种生活,以此来表达内心愤怒的小说《西游记》。

在奋笔疾书的时候,他就一直待在淮安老家,没有时间去西部了解各地的饮食风味,所以只能以江淮美食作为《西游记》的饮食基础,如此一来,书中出现的漏洞就能说得通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jinga.com/hjps/1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