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秦岭好致富乡土人才刘存福带头奔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 仲夏时节,巍巍秦岭,层峦叠嶂,万物竞相生长。 秦岭山脚下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龙凤村。这里地处小陇山林区,南倚秦岭山脉,北隔渭河,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多耕地少,龙凤村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只能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然而,近些年当地村民却纷纷回家,靠着秦岭山脉地区的温润气候,优质的生态环境,种上了中药材和花椒,养起了土蜜蜂,发展起了多种促进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龙凤村,村民们个个都铆足了劲要守着秦岭过上好日子。龙凤村村民致富观念的转变,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麦积区乡土人才刘存福。 今年48岁的刘存福,脑子活、有能耐。年,在龙凤村村民还争相到城里务工的时候,他却带着自己在外务工十多年挣的辛苦钱和一身干劲回到了龙凤村,开始琢磨着流转土地试种秦岭山脉道地中药材。 回家种药材!刘存福的想法让家人有些不理解,放着外面好好的钱不挣,回来干种药材这样的辛苦活,那么多的钱投进去能赚回来吗? 刘存福心里也打着同样的问号。为稳妥起见,刘存福联系附近村的几个想干事的村民一起成立了东岔小红珠合作社,在东岔镇大沟里村流转20多亩土地,先对重楼、白芨等秦岭山脉道地中药材进行野生驯化,对北五味子进行引种试验。 自此之后,刘存福没事就往秦岭山里钻,找药材,看药材。在一次药材采摘时他发现,本不易存活的重楼在五味子藤枝的遮阴下,生长得极好。 刘存福介绍中药材立体种植法和不同品种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能否将这一种植模式移植到自己的中药材试验田里?说干就干!刘存福开始着手将重楼、白芨、黄精、五味子等不同品类的中药材根据各自不同的生长特性进行搭配立体种植。 “我把本打算买房子的钱都投进去了。”刘存福说,重楼、白芨等秦岭山脉道地中药材种植周期长,见效慢,就耐得住性子慢慢来。 经过三年多的精心试种,刘存福发现采用立体式种植模式,不同中药材品类之间可相互利用、互相促进,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小红珠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基地内各品种中药材长势喜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辛苦总有回报。年,刘存福中药材立体种植试验取得成功。年至年,他和合作社其他入股村民商量,在龙凤村先后流转亩土地,分别采用“五味子+重楼”“白芨+五味子”“黄精+五味子”三种立体模式进行大规模中药材种植。 这一次,刘存福要带着龙凤村的村民们一起致富。 “土地入股,每亩折价元,按25%的比例进行分红,每年每亩元保底分红;资金入股,每户2万,年底固定元的分红。”刘存福给村里人亮出了入股合作社的条件。最终,龙凤村81户农户拿着亩土地作为资产入股合作社,11户农户每户各拿着2万的现金入股合作社。 “跟着‘老刘’做事,我们放心!”村民刘银明说。年,他拿着2万元入股刘存福的合作社,现在每年年底都有元的分红收入,平时还可在种植园基地干点杂活,又能多一份收入。“现在收入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刘银明高兴地说。 入股的村民日子好了,刘存福的辛苦也有了回报。他算了一笔账,种植园一共96个大棚,除了五味子还在生长期,其他重楼、白芨、黄精等中药材都到了收获期,今年就可以有万到万的收入。 “合作社要长久发展下去,还要靠技术。”刘存福说。两年来,随着中药材种植范围的扩大,刘存福先后和甘肃省林业职业学院、天水市农科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中药材种植专家现场为村民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刘存福说,他准备建一个中药材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中药材附加值,让村民们辛苦种的中药材能有更好的收益,真正成为带动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jinga.com/hjjj/11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身体肥胖,血脂高分享3个中成药,健脾化
- 下一篇文章: 能人回乡创业为红色乡镇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