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燊(-),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之秘。15岁时负笈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州中医学院前身)深造,19岁开始先后在广州、香港、越南西贡等地行医。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后,即调入我院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医院院长、顾问等职。

黄老从医50余年,对外、内、儿各科都有涉猎,尤其擅长外科,救治过许多危急疑难病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急腹症、毒蛇咬伤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多有建树,在中医人才的培养方面亦成绩斐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遗憾的是,黄老一生勤恳务实,忙于应诊和教学,少有闲暇以著书立说,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未能得到及时总结与继承,正如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在忆黄耀燊教授一文中写到:“但使人痛惜的是我校没有组织专人继承他这一套宝贵的技术,黄老去了,把绝技也带去了,多可惜呀”[1]。

目前,黄老的学生多已学验俱丰,有的已步入花甲之年,笔者深感对黄老的临床及教学经验总结工作亟待完成。令人欣慰和值得感谢的是,黄老的学生赖振添教授、陈汉章教授、赵先明教授等都十分支持这项工作,欣然接受笔者的访谈,并无私地提供了许多资料、史实和个人体会,成为本文的源头活水。另外,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书籍和病历,以期能准确反映黄老的经验,以飨读者。

一、济世篇

1.禀承家学推崇经典

黄耀燊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家庭影响,在其父黄汉荣的严格要求下,幼年时就能背诵《汤头歌诀》、《伤寒论》、《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医学书籍。

15岁时进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州中医学院前身)深造,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理论,以“勤奋”和“好问”而闻名全校,并受当时的名医刘赤选、梁翰芬、陈任枚、卢朋著等熏陶,学业日益增进。黄老每每跟学生讲起自己求学的经历时,总告诫学生不管搞中医内科还是外科,经典一定不能丢,这些中医的精神、精粹,是指导我们临床遣方用药的关键。

黄老对中医经典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认识,诊病之时常引经据典,背诵如流,这为他在中医外科上取得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在黄疸的治疗上,他反复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台秘要》诸书中治疗黄疸的论述,并通过临床的实践,确认茵蔯、大黄、栀子、黄柏、芒硝等为治黄要药。而本病常见寒热往来,大便秘结,为少阳,阳明俱病,故选用表里双解的大柴胡汤与上述药物配伍,分型论治,每获良效。如治疗一女青年,患胆囊炎胆石病5年,反复发作,本次发作腹痛剧烈,全腹硬满,高热不退,烦躁,寒战,全身晦黄,尿色如茶,口苦、口渴、尿少黄浊、大便6天未解。依上述方法治疗,服用汤药后,患者大便通下,腹痛减轻,其他症状亦快然而失,之后一周内先后从大便排出约指头大小之结石5颗,后经调治痊愈。又如一中年妇女患重症急性胆管炎并中毒性休克,虽经手术引流,抗休克等抢救治疗,但术后胆汁引流不畅,黄疸加深,持续高热全身皮下大片瘀斑,肉眼血尿,大便潜血。黄老认为这是肝胆实热,热毒熏蒸,血络损伤所致,遂治以《伤寒论》茵蔯栀子柏皮汤和《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加减,使病情转危为安。黄老善于运用中医经典解决临床病证由此可窥见一斑。

2、厚积薄发专于外科

黄老曾在学生面前形象地讲到,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柢,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掌握,就如同盖高楼没有打地基一样,根本盖不起来。但是光有地基也不行,还要在临床上多应用,每一次在实践中的体会,都是一次添砖加瓦,添的砖瓦多了,盖的楼自然就高了,就雄伟了。

黄老的一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从19岁开始即先后在广州、香港、越南西贡等地行医,从事过外、内、儿各科,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病证,黄老经常是白天应诊,夜间读书,结合具体的病证查阅后世医家的观点、著述,第二天再验之于临床,这样一来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黄老也不反对西医,认为《扁鹊传》中所说的“医之所病病道少”是很正确的,学医不应存在门户之见,并自学了很多西医知识。由于黄老同情体贴病人,并且有比较好的疗效,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求医者甚众,一时声名鹊起。

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认为内外科疾病有很多相通之处,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生于体表之某一局部,但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黄老学有根底,从事外、内、儿各科多年,见多识广,让他能够厚积薄发,于外科有所建树。

黄老擅长外科,对诸多疾患,持有独特见解,疗效突出。如在对疮疡的治疗方面,黄老不但善于视证情处方遣药,灵活运用既有消、托、补三大法则,而且他经过反复实践,就内外科辨证之别,用药之异,创新性总结出以下3点:①解表药:内科病常以恶寒为表证,用解表药物取效;外科疮疡初起,虽用表散之药,但其目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疏通经络以达到消肿散结。②血分药:外科疗疮走黄与血分有关。在治法上除用清热解毒药外,需兼用活血、凉血药,使其消散。但内科表证,常忌血分药。此为两者用药之根本不同。③药量:外科与内科亦异,外科一般药量较重,否则不能驱除病邪。例如一次有一个疗疮走黄的中年男性患者,初起面生小疮,搔破挤压后,即恶寒不适,前医治疗无效,转请黄老诊治。其时见患者面目浮肿,疮虽小而痛剧,且疮顶黑陷,周围皮肤瘀黯,按之稍硬。畏寒已罢而壮热烦渴,汗出,神志不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黄老诊察后认为,本例疔疮走黄是因火毒炽盛,外表虽见面部小疮,实则形小根深热重,热毒传入血分,内攻脏腑,发展为走黄,属里,实证,由于搔破挤压而诱发。前医按内科外感论治,投以解表清热之剂,未能控制。其实,患者恶寒为阳胜夺阴之寒,非外感之恶寒。随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法,用犀角地黄汤加味。两剂服后热退神清,疮敛;再数剂善后,痊愈。

3、艺高胆大擅治急症

中医一直被人认是“慢郎中”,其实不然,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黄老也不例外,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就曾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深入广州霍乱流行地区,进行抢救。当时他根据患者严重脱水、神情淡漠、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表现,鼓励病人大量饮用盐开水,并予四逆汤。病情危急者,嘱病人一边煮药一边喝药,不必待药煮好再喝。他这一治疗方法与当今大量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抗休克的疗法是完全一致的。经他治疗,许多危重病人得救,在人们中间一时传为佳话。

黄老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医急危重症处理的经验。曾治疗一被银环蛇咬伤的男青年,昏迷11天,停止自主呼吸30天,不能进食,极度消瘦虚弱,并曾一度出现呼吸和泌尿系统的霉菌感染。虽采取许多救治措施而不见显效。黄老应约会诊,他果断地应用大量藿香、葫芦茶等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之品,使感染得到控制,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又如一位广泛肠粘连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在连续两次手术后,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加之伤口感染,腹胀如鼓,骨瘦如柴,气息奄奄,病性危重,特邀黄老会诊,黄老会诊后认为,经连续两次手术耗损,病人元气大伤,病情已由初起的里实热证转化为虚寒里实证,若再投苦寒通里药,必致病情恶化。随取温中补虚之法,用《伤寒论》中的大建中汤。其中红参10克(另炖),经胃管给药。首剂后腹痛大减,二剂后出现肠鸣,继之能排气、排便,腹胀消减,连服数剂,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在开展急腹症治疗的研究中,黄老总结到,急腹症是六腑的病变,舌苔则能敏感的反映出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尤其是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舌苔变化,可反映出治疗效果及病情的预后。他总结出“舌苔一日未净,邪热一日未清”的规律。并指出,即使病人的自觉症状消失,只要舌苔不化,便极易复发,因此治疗必须彻底。尤其对一些难化的湿滞粘腻之邪,不能过早停药,可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药物中适当佐以芳香化湿之品。这些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有很实用的价值,是黄老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二、育人篇

黄老教学50余载,长期工作于教学第一线,传道授业,甘当人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1、德字当先以身示范

“医乃仁术,自我为之”,黄老认为:医学事业为治病救人的“仁术”,培养良好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是至关重要的。黄老并没有让自己学生反复背诵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但他却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早年,他在个体行医时,就曾经常赠医送药给无钱求医的患者。不管成名前后,对求医者,他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对病人无论其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家传之技,自古一向秘而不宣,但黄老却未如此,他无偿的将自己创制的良方贡献给大家,造福社会。现在我院外科使用的“双柏散”、“骨仙片”等药物均是黄老提供的,“双柏散”因其疗效出色,作为我们院内制剂已有三个相关课题成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当年黄老所研制的“骨仙片”投产后,药厂给他送来了近10万元的报酬,他不仅没有将这笔钱留为己用,而医院,用以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他说:“能用这些钱去改善一下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我心里就舒坦多了。”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高风亮节的大医的风范。

2、注重师承践行推广

中医教育,自古有之,师承制是中医传统的继承方法,如长桑君传扁鹊,再传子阳;李东垣师从张洁古学医,再传罗天益;叶天士一生拜十七位医家为师等。中医自唐代就开始有了由太医令负责组织的官办医学教育途径,但师承制教育形式始终是中医培养后继人才的重要途径,张仲景、叶天士等名医,都是通过师承制教育而得窥岐黄门径,进而为弘扬、发展中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老认为师承制是中国医学最直接、最有效的继承方法,跟师随诊又是中医最传统的师承方式,中医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靠历代中医学家接力棒似的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黄老读书期间曾跟过许多名老中医临证学习,如刘赤选、梁翰芬、陈任枚、卢朋著等,他也带过许多学生,如今他的好多学生如赖振添、陈汉章、赵先明等已成为中医外科知名专家,可见师承制在中医教育中确实有无可取代的优势,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可以事半功倍地继承到老师的宝贵经验,无形中就培养了自己的悟性。在中医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今天,师承制值得去进一步提倡和推广。

3、理论学习深入浅出

中医学理论形成年代久远,语言艰涩深奥难懂,而学生又未接触临床,因而讲起课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黄老认为,想要教懂学生,老师首先要熟悉理论,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曾要求外科教研室的老师要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正宗》等。黄老十分反对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似懂非懂的一些理论抛给学生,认为授课老师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深入浅出。黄老曾讲到:“讲课能被学生听懂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而他在讲授过程中总是结合学生的既往知识,举一些学生能明白的实例加以说明,力求做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用“舌苔厚腻”来说明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苔厚”学生易理解,但“苔腻”学生难懂。黄老便例举长期在池塘中浸泡的石头表面所生的苔藓,既可说明其滑腻之性状,又能使学生明白苔腻与水湿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4、勤学善思存疑多问

《论语·为政》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黄老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也不例外。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中医只有反复思考,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为此,他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并且不断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黄老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要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设法找出答案,可以查阅书籍或求惑于师,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自然多有提高。

5、病案分析强调实践

黄老认为,中医的学习,功夫一定放在平时。平时的讲课带教中,他总会精心的为学生们准备一两个经典的病例,供大家学习参详。他总是提前告知大家病例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诊断、如何遣方用药等,如果条件许可,还会让学生亲自进行病史采集,完成诊断治疗方案,他再加以修正,通过这样有意义的病案分析,使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这在我们今天的临床教学中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黄老十分强调临床实践,认为临床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将课本上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经验的过程,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黄老在查房时多次对学生讲到:“医生获得的知识不是从课本上得来的,而是间接或直接地从病人身上得来的,不要怕累,要多实践、多用心”。黄老先后担任过很多行政职务,但是从没忘记自己的本职,有很多慕名而来的疮疡患者,黄老都是坚持每天亲自查看伤口,为患者换药,验脉察舌,开据处方,指导患者的饮食起居。黄老正是这样,务实勤恳,他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那些昔日言语最好的诠释和例证了。

林少健

赞赏

长按







































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jinga.com/hjys/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