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91.html

罗庄村连片的山林里都种上了铁皮石斛

6月11日清晨,大雨刚过,乌当区水田镇罗庄村铁皮石斛基地负责人邓廷华走进山林,查看铁皮石斛苗窝生长情况。   邓廷华是罗庄村本地人,两年前他是罗庄村大河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的股东,如今是贵州露宇影辉生态种植有限公司(下称“露宇影辉公司”)的员工。从合作社股东到公司员工,邓延华身份的转变,还得从罗庄村探索产业结构调整说起。   铁皮石斛落户乌当   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罗庄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群山环抱、水清林密,一座座青山是好生态的保障,却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陷入“无地可调”的局面,成为发展的阻碍。   年,罗庄村成立大河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尝试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酥李种植产业。

茂盛的铁皮石斛苗

“树苗刚种下,合作社就没钱了。”大河生态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宋安原说,合作社的资金全靠村民的入股资金,种下的果树面积较小也达不到相关项目的资金补助条件,无奈种果树是一项长期投资,资金链一断,别说收益了,连眼下投资的钱都拿不出来。   “种果树基本要3年至5年以后才能挂果,许多村民眼见着短时间挣不了钱,就退出了合作社。”自身投资能力弱、技术人才匮乏、摸不清市场情况,走投无路之下,种下的酥李苗只好暂罢管理。   “没有大公司长期投资,村里啥产业都搞不起来。”栽了跟头吃了苦头,宋安原明白了村民抱团发展只能是“小打小闹”,真正要做大产业,离不开龙头公司的引领。   守着连绵的生态青山,捏着大片的林地资源,老百姓却富不起来。   年,乌当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之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种什么、怎么种,才能带领老百姓致富?   “年贵州省石斛产量只占全国种植的33%左右,市场潜力仍有极大挖掘空间。经过多次市场调研,我们看中了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乌当区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发展站站长刘朝勇说,难得的市场机遇、适宜的生态优势,再加上原有的铁皮石斛种植基础,使得乌当区大刀阔斧在罗庄村规划了一万亩林下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唤醒“沉睡”资源   为了不走罗庄村酥李产业的“老路”,乌当区引入在贵州多地具有铁皮石斛种植经验的露宇影辉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模式,由公司建设基地、发展种植、销售产品,由村集体负责林地流转、村民入股、技术培训、基地用工等事宜。避免了村民自己摸索面临的“不懂行情、没技术、没销路”。

基地里正在修建的木屋

初来乍到就开口“要”一万亩山林,“拿去干啥?种啥?我们能得多少钱?”罗庄村的村民一开始对露宇影辉公司充满疑惑,甚至不愿意将林地流转出来。   “老百姓信任我们,思想工作容易做。”罗庄村村支书方昌说,几次动员大会开下来,林地流转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全村90%以上农户签署了林地流转协议,没有林地的农户也可用元入股村集体参与铁皮石斛项目。   “一亩林地一年流转费30元,五年后每年递增10元;五年后基地达到丰产期,村集体将收益的一半用于老百姓分红。随着村集体每年收入的增加,老百姓的分红也会逐年增加。”算了算账,罗庄村村主任宋安富憧憬着村民们未来的幸福日子。

铁皮石斛花茶

基地的建设不仅让农民把闲置林地变成可以用起来的“资本”,更能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自从家里近60亩林地流转给村集体,42岁的宋安兵就来到铁皮石斛基地打工。修枝、除草、扛货、浇水......宋安兵是工友眼里最勤快的人。   “一天一百多块,还是在家门口,上哪找得到这么好的工作!”过去为了照顾孩子,宋安兵时常在罗庄村周边做点水泥工、装修工之类的散活,收入十分不稳定。   “现在基本天天到基地打工,我已经存了一万多工资了。”宋安兵笑呵呵地说,这是女儿的生活费。   在“三变”改革机制作用下,公司与合作社、农户紧密链接在一起,聚合土地、人力、资金、等各生产要素,解决了技术、市场、上下游产业等难题。原本在老百姓手里“沉睡”的林地资源,就这样变成了“活资源”,农民变成“生态股民”。   目前,罗庄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已完成种植4余亩。在基地的带动下,曾经闲置的林地、劳动力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依托铁皮石斛种植,乌当区全区与户贫困人口建立了长期的土地入股、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仅年兑现资金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林下立体开发做大康养“招牌”   在罗庄村的铁皮石斛基地里,抬头,树上“种”满了铁皮石斛;低头,林间土地上套种上了黄精、金线莲等其他中药材。

邓廷华查看铁皮石斛生长情况

“林上铁皮石斛种植、林下中药材套种、林间游憩采摘开发,这样一来,整个基地就实现了林下立体产业以短补长、长短结合。”邓廷华说。   林参型、林药型、林菜型、林果型、林菌型、林禽型......按照“生态健康之区”的定位,乌当区正以罗庄村为轴心,向周边乡镇推广林下铁皮石斛种植,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典型的企业和大户,在林区开发多种林下经营模式,推进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   罗庄村铁皮石斛基地里正在修建的木屋是另一种多元经济的探索——“森林药材+特色小镇产业”建设。乌当区引进扶持精加工林下产业龙头企业,将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和中草药全产业为一体的乌当仙草养生园。   以乌当仙草养生园为示范,乌当区将做大融森林旅游、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康养“招牌”,推动森林资源迸发绿色经济,促使林中“仙草”开出“致富之花”。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离城近、交通条件好,罗庄村这几年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乡村旅游。夏季车来车往,河边游人如织。天气一旦转凉,村里的人流量就跟气温一样下降。避暑乡村游一年只赚3个月,村民不满足。   有一个长远且稳定的产业,是罗庄村长久以来的期盼。   种什么?养什么?乌当区打好了这张山地特色牌,做优绿色产品,着眼于规模经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劳动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从“种了找市场”转向“为市场而种”。   放眼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目的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持续增收。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组织形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充分激活了农村资源要素,努力在改中求变,在变中求进,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何欣

编辑肖慧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jinga.com/hjps/1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