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讲五脏中心的第二个主要功能,心藏神。很多初学中医的人,对心主血脉很容易理解,但对心藏神就不太明白了。

中医认为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记忆、情绪等等一系列有关神志的问题。有人会说这些功能不是大脑的作用吗。怎么会和心扯上关系。

在中医的观念里,心主神明,脑只是个工具。我们不难发现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大多有个竖心旁或心字底。我们经常会用“心神不宁”、“心慌意乱”来形容心里很乱。用“心安理得”来描述做事自信、内心坦然。形容非常向往某个地方“心驰神往”。形容高兴的时候叫“心花怒放”。形容恐惧害怕时常用“心惊肉跳”、“心有余悸”等等。有太多太多形容心的词汇。

要弄明白什么是心主神明,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神明。

一、什么是神明

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主神明。

二、心主神明理论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脏,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五脏,中医所谓“神明”虽由心所主,实与五脏相关。神、魂、魄、意、志各藏之于心、肝、肺、脾、肾,并分别与七情之喜、怒、悲、忧思、惊恐相关,故有“神藏五”之说。

这一理论直接指导临床对七情致病的诊断与治疗,不仅有系列药物治疗,还有利用情志与情志间的相互关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这方面前人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比西医心理医学早了一千多年(这些中医基础知识尽中医皆知,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是认为心是精神活动产生的场所。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活动虽然归属于五脏,但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之府,是精神活动产生和依附的脏器。《黄帝内经》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之意。这是说明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的是心。《黄帝内经》又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心是产生神志活动的场所。

三是认为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内循环运行,输送营养而达于周身,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这亦是心主神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黄帝内经》云:“心藏脉,脉舍神。”亦云:“血者,神气也。”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必然会出现神志的改变。

总之,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脏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主要仍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现代的研究也在证实这一论断,心脏这个实质器官,不仅只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这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比如西医认识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有“非呼吸功能”(即肺还是机体很多内分泌素产生、释放、激活及灭活的主要场所)是近年生理学上的新成就。而中医理论早就指出肺除了主气,司呼吸作用之外,还有“主治节”的作用,即是说肺有协助“心”来调节整体的功能。肺正是通过对内分泌激素的调节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的。中医虽然没有这些内分泌激素名词,但在临床治疗上,却知道运用理肺之药达到维持人体内稳态之目的。信当进人人工心脏的使用扩大之时,就会发现心脏的内分泌物质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也就证明中医这个心主神明论的正确性了。

心脏是否有激素分泌?这一问题,在上文发表后1年即年,初步得到证实。据报道黎巴嫩学者那莫尔博士发现心脏分泌一种直接进入血液的激素,能减轻动脉血管压力,并命名此激素为ANF。我相信能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心激素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当然,假设不等于现实。

东北一位56岁的大爷进行了心臓移植,移植了一位24岁年轻人的心臓,结果换心以后,性格大变,变得喜欢在外面玩,喜欢跟年轻的女子进行交流,甚至有把自己的老伴儿给休了,想重新再去找个更年轻的,因为他的心变年轻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心态变得年轻了?西医没办法解释,但是传统中医可以解释:就是心神对他在起主导作用。

英国也有心脏移植手术的案例,一位女性移植了一位在车祸中丧生的年轻人的心臓。结果,这个单身母亲移植了年轻男性的心臓后,自己开始变得有点男性化了,不喜欢再去找男朋友,而且变得特别喜欢喝啤酒,一些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了典型的男性特征。当她有一次在外面散步时,脑袋里面突然看到另外一个年轻人的图像,并且就牢牢记住了,还在心里跟他进行了交流,知道了他的名字。后来,她就根据这些信息去寻找给自己移植心臓的人。结果,还真找到了。捐赠者的母亲和他的妹妹讲到这个年轻人的一些特点和爱好,的确爱喝啤酒,喜欢运动,跟她现在手术后的新习性完全相同。

试问:她移植心臓后为什么会呈现另外一个人的图像呢?她所描述的形象,证实了就是那个捐赠者生前的形象,这个图像在她大脑里出现,也说明心的确是藏神的。

中医临床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甘麦大枣汤,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脏躁症。《金匮心典》:“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经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心主神明,悲伤欲哭,象如神明所作,是故脏躁病与心有关。临床上,脏躁可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等,甘麦大枣汤的用法是用1~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用煎好滚烫之甘草、大枣汁冲熟后内服。他认为方中甘草甘缓和中,小麦养心气,大枣健脾补中,药虽三味,心脾并补,养心安神,甘缓和中,小麦改为麦面粉效果更好。若用甘麦大枣汤治失眠则用面粉最佳。

三、神的盛衰

神的盛衰是通过目光、面色、表情、语言、声息、意识思维、体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中双目、面部表情和色泽最能反映神气的盛衰,因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而使脏腑精气上荣于面目,目系通于脑。故言“神藏于心,外候在面目”。所以我们在临床尤其要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和双目的变化。

有神又称“得神”,表现为双目灵活明亮,炯炯有神,光彩内含,面色荣润有光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语言清晰,呼吸平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全身肌肉不削有弹性,体态自如,动作灵活。

中医诊断学把观察病人神气的变化列入望诊之中,但并不局限于望诊,四诊均可了解病人神气的变化,如听病人的声音洪亮为有神,声音低微为无神,向病人寻问病情可知其思维是否敏捷,切脉柔和有力为有神,脉微欲绝为无神等等。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饱满,会讲他的双目炯炯有神。神是深藏在心中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通过这扇窗户,来感知世间万事万物;医生通过这扇窗户,来体察神的强弱盛衰。

九制黄精黑芝麻丸

古法九制,补肝肾,强筋骨

限时优惠,买三赠一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购买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jinga.com/hjzz/5857.html